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2007年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成立了市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组建了市非遗保护中心,通过广泛普查、挖掘整理、申报评定、建立名录、扩大宣传等一系列举措,使一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一、工作背景
目前,我市公布了四批共计8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榆树市《东北大鼓》(2008年)、农安县《黄龙戏》(2008年)、九台区《平氏浸膏》(2014年)、《中医诊疗法(应氏奇穴疗法)》(2021年)4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名录,省级项目49个、市级项目28个。2021年3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办法》的有关要求,我市启动了第五批非遗名录的挖掘、整理和评审工作。
二、评审过程
各地严格按照“历史久远,三代传承,100年以上;传统技艺技能突出,具有活态存在的特点;拥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等具体标准,通过全面普查、各相关部门制作申报文本和影像资料等方式,共入选34个项目。2021年6月份,组织8位省市级非遗专家召开了评审会,其中有7个项目不具备评定相关资质要求,未能通过评审(于氏木雕、刘氏木构雕刻两个项目传承脉络不清晰;梅庵古琴艺术、老怀德钩织、关东年画三个项目影响力不够广泛;穆氏诊通疗法、北艾古法--王氏懿轩艾草制作与灸法项目传承保护价值欠缺)。最终,确定了7大类27项市级名录,并按要求完成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社会公示、司法局合法性审查、领导小组审核等程序。
三、项目名录
传统美术类9项,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具体为:《松花砚微雕》、《木雕》、《烙画》、《糖画》、《稻草编织》、《根雕(九台区)》、《瓷刻(农安县)》、《熏样剪纸》、《满族玛琥面具绘制》;
传统技艺类6项,分别为:《真不同酱卤肉制作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千层戗面馒头制作)》、《家具制作技艺(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古车模型制作技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装裱修复技艺》;
传统戏剧类4项,分别为:《评剧(新派)》、《评剧(花派)》、《评剧(刘派)》、《评剧(郭派)》;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4项,分别为:《螳螂拳(寸草)》、《吴式太极拳》、《四季拳》、《擒拿》;
传统舞蹈类和民间文学类各1项,分别为:《高跷(长春高跷)》和《公主岭地名传说》;
传统医药类2项,分别为:《祝氏皮肤病诊疗法》、《温傅氏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