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 “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复杂经济发展环境的一年,在区委、区领导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深刻变化的发展环境和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良好,同时,发展 “互联网+统计+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推动统计名录库建设迈向大数据平台。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第二产业增加值34.59亿元,比上年增长4%,第三产业增加值224.36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6.6%。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53亿元,比上年增加2.68亿元,增长5.3%,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10.1亿元,减少0.66亿元,下降6.1%。
二、农业
全区耕地面积186公顷,全年粮食作物总产量975吨。全年畜禽产品产量482吨,其中,猪肉产量437吨,牛肉产量28吨,禽肉产量9吨,禽蛋产量8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9万元,牧业产值1184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78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两家,分别为长春市鼎丰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097.1万元,同比增长11%;工业利润482.6万元,同比增长42.86;综合能源消费量193.31吨。全年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198户,比上年减少18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7亿,按可比口径计算,降低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年招商引资34.9亿元,利用外资6840万美元。年内实现亿元以上项目开复工建设6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1个;开复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0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商业面积占到30%以上。项目开复工率居于全市前列。长春国际金融中心、恒兴国际城等项目突破多年制约瓶颈,完成主体建设;长春活力城、希派创意城等项目投入运营,一大批符合现代新兴业态的企业已意向签约入驻,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商贸和服务业
传统商贸业总量稳步提升,新兴业态势头迅猛,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2.84亿元,同比增长9.2%。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东北亚国际金融投资集团和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两个平台启动运营,招商银行等金融总部陆续进驻。引入吉林省汇城支付网络技术公司等优质税源企业47家,其中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达到8家。
六、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4.3万户,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99亿元,民营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5152户,增长11.2%,个体工商户达到28585户,增长9%。
七、民生发展
坚持把发展成果惠及民生,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5,665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898人。创建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点22个,为残疾人提供训练指导等各类康复服务7,770人次。实施279万平方米的“暖房子”工程,90个“老旧散弃”小区实现了居民自治管理;提高扶贫工作精准性,重点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流乞人员救助、免费健康体检等10项惠民项目,辖区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八、市容环境
充分发挥市区联建的能动作用,持续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章建筑4.5万平方米,规范户外广告牌匾1,510块,查处各类占道行为1,600余处;大力推进排污、扬尘、秸秆禁烧等环保整治,淘汰撤并燃煤小锅炉193台,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城区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
九、教育、卫生和文化
现有普通中学10所,在校学生5364人,小学25所,在校学生16786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102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165人。创新大学区管理模式,被教育部列入教师队伍管理全国首批19个“县管校聘”示范区;引进东北师大附中优质资源与26中学联合办学。区属医疗机构药价下降幅度达50%以上;新农合参保27,420人,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推进,8个精品街道文化站和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功能进一步完善;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线,举办第九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冰雪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83场次,参与群众达20万人次以上,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十、人口和居民生活
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为47.53万人,户籍人口为47.2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3.65‰,人口死亡率为2.93‰,自然增长率为0.73‰,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8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124元。